机器人挤进人类朋友圈 市场空间巨大未来隐患频频
-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机器人挤进人类朋友圈
人工智能可以具备社交和情感能力吗?
在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女友”或是“计算机管家”。而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正试图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建立高度拟人化的人机互动,让机器人介入人类的社交关系。甚至,有人预言,以后人们的“闺蜜”可能演变成“机蜜”,甚至还会有人和机器人结婚。
应用领域广泛
3月14日,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宣布,将与腾讯QQ开展以微软小冰进入QQ群聊和QQ公众号为重点的新一轮合作。在业界看来,这是人工智能在社交平台激发用户交互潜能的又一次尝试。
微软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发布的一款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依靠实时情感决策对话引擎,微软小冰不仅可以以幽默风趣的风格与用户进行实时对话,还可以进行语音和图像的多感官交流。自2014年诞生以来,凭借微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音、大数据、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独特的“情感计算框架”,微软小冰已拥有数千万用户,并以200亿次人机对话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人工智能“美少女”。
当然,人工智能在社交领域的应用远非“陪人聊天”这么简单。比如,在医学领域,一款中风患者康复教练机器人,会通过人机互动,为患者演示训练动作、监督患者运动、提供训练质量反馈及改善意见,同时还能鼓励并敦促患者加强康复信心。研究显示,人类更喜欢和具有身体外形、并能模拟真人交往的机器人互动。因此,一旦社交类机器人被应用于促进儿童智力发育、陪同病人康复治疗等领域,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市场空间巨大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平均每天在视频网站“优兔”停留40分钟,使用社交网站“脸书”35分钟,同时还要花25分钟使用通讯应用Snapchat。而根据腾讯发布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一半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90分钟。以上数据表明,社交网络依赖已成世界性现象。
而在机器人市场,市场研究公司IDC在《全球商用机器人消费指南》上发布预测报告称,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
社交网络市场的火爆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背后,孕育着巨大的商机,这也为人工智能介入社交领域注入巨大动力。
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聊天机器人已能轻松实现拟人化对话交互,并可完成诸如打车、搜索等任务。社交机器人也被普遍用于企业虚拟客服等领域。
同时,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公司都在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力度。尽管社交机器人产品远未进入成熟阶段,但市场发展状况较为良好,如儿童机器人“布丁”,已经卖出超过10万台。
未来隐患频频
“人工智能+社交”给人以巨大想象空间。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美国每10户家庭中就有一家“入驻”了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能任劳任怨地做各种家务,同时还具备“社交”功能,与小孩一起玩耍、帮主人排忧解闷。
然而,社交机器人的出现,并非如大多数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同时也埋藏了很多隐患。
用户隐私的泄露将面临巨大风险。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所传递的私人信息相对处于可控状态,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如果提取了人类的真实情绪并制成数据,则很有可能不慎泄露或被人为利用,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工作生活。事实上,微软小冰曾经入驻微信,但上线不久,就因大量微信用户担心泄露聊天内容而被下线。
同时,当机器人拥有足够“智能”的时候,人类很难区分社交网络中的陌生人究竟是不是“同类”。这种现象在当下已经露出萌芽。近日南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声称,那些在社交软件上点赞、转发用户内容的或许只是机器人,他们通过分析模型,检测出多达9%-15%的“推特”账户实际上是机器人,而非真正的人类。用智能机器人冒充真人,可能被用于虚假营销,甚至方便犯罪分子进行恐怖主义宣传和招聘等。
“社交机器人”是自动控制社交媒体账户的计算机程序,它们可以表现得像真人用户一样,在社交平台上就某一话题发帖或转发其他账号的内容,给这些内容评论、点赞,甚至还可以参与网络对话和讨论。一些“社交机器人”被设计用于提供某些类型的网络服务,也有一些故意冒充人类使用者,充当“水军”。(卢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