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徐皓峰:等我们老了,武打片可能就绝了
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徐皓峰
作为王家卫《一代宗师》的武术顾问和编剧,徐皓峰获得了今年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编剧,同时他还是陈凯歌新片《道士下山》的原著小说作者。而早在被电影圈大腕追逐之前,徐皓峰描写民国武术的作品如《逝去的武林》、《国术馆》等就已经声名鹊起,为他带来“硬派武侠”扛旗人的称号。除了作家,北京电影学院老师之外,徐皓峰还有电影导演这一重身份。2011年他导演了电影《倭寇的踪迹》曾入围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这部电影对武林的描绘颠覆观众的认知,对历史的呈现幽默夹杂着苦涩,是非常有作者气质的武侠片。新的表现形式没获得太多市场认可,但徐皓峰的武侠新观念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关注。2012年他还拍了同样风格的《箭士柳白猿》,不过影片要今年8月才上映。
对于当年《倭寇的踪迹》的表现不佳,徐皓峰不服气,他认为当时的市场环境并不太正常。《箭士柳白猿》再战,有赌气的成分,徐皓峰说想看看真实的观众反应是什么样的,因为外国人都看得懂《倭寇的踪迹》,中国观众不可能看不懂,《倭寇的踪迹》没被市场接受,“中间有些东西蒙蔽了观众。”
徐皓峰说拍《箭士柳白猿》时自己已经不把港式武侠片当做假想敌,“而是求自己的道了”。就跟他描绘的那个逝去的武林一样,徐皓峰说武打片后继无人的情况在内地、香港一直存在,“等到我们这些人老化之后,这个片种可能就绝了。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美国的西部片牛仔片就没有了。日本的剑击片出来前,基本上这个片种也很多年没有。小时候我们看的《佐罗》,就是欧洲的击剑电影,现在也没有了,武打片可能也难逃这个命运。”
武林兴趣:家有武术大师
徐皓峰小时候练过武,对民国武林的兴趣,都来自于对他二姥爷李仲轩的好奇。李仲轩是形意拳大师尚云祥的弟子,辈分等同于《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演的宫二先生,“二姥爷因为习武,从小被赶出家族。中学的时候,二姥爷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人,小孩子总是对传奇人物很好奇,当时80年代武打片跟武侠小说盛行,家里还有个武林人物,我自然非常感兴趣。”徐皓峰跟二姥爷学过一阵子拳,虽然没能坚持下去,但对武林的兴趣一直都在。
武侠小说和武打片营造出的武林世界,与二姥爷给徐皓峰展示的武林完全不同,这让他深受打击。“给他看武侠小说,他说真习武的人都不看。武侠小说民国时期也有,但民众能分清真练的人和武侠小说里的人,不会碰见练武术的人,就拿小说的情节去比。上世纪80年代内地武侠文化重新走红,又引进了港台的武侠文化,武术迷观念很混乱,经常拿电影里的人跟自己的武术老师来对比。真正的武林已经从中国人的生活里消失了,所以存在传奇文学跟真实武林观念混淆的问题。”
风格简练:给历史留下缝隙
徐皓峰以简洁冼练的民国武林小说闻名,不过他最开始是写青春文学先锋小说,“年轻人写自己的经历吧,我当时发表的那些小说,都是以文笔著称。一些上海的编辑还说我文笔华丽。”
后来他又改写纪实文学,写作风格产生关键性的影响,“面对真正历史,你就不愿意再用自己塑造的一些词藻去修饰。就像你看到古代的一个青铜器,你觉得那些锈斑都有独特的美,不会想再往上添加什么东西。做纪实文学让我由华丽的文笔变成简洁的文笔,后来这个特征到了我的武侠小说、电影里面,变成了对简洁性的追求。”
这种简洁,徐皓峰是想给历史留一些缝隙,“我们都是浅薄的个人,太多自己感慨的话,会把历史的声音堵住。在自己感受最深的时候,最好就不要写,把这个缝隙留下来。这种留白,对历史状况审慎的态度,应该是我的武侠小说的特征。”徐皓峰认为自己的作品跟金庸、古龙作品最大的不同,“我是把武侠小说当成调查小说,口述历史来写。”
拍摄电影:尊重兵器表现威力
徐皓峰的两部武打电影,动拳脚的场面很少,更多表现兵器的打斗,《倭寇的踪迹》中的倭刀,《箭士柳白猿》描绘的是箭与枪的对决,他说自己的电影严格来讲不是武打片,“用日本的概念,应该叫剑戟片,剑是短的兵器,戟是长的兵器。我这种是武打片里的分支,长短兵器的打。”
他的观察是现代中国武术的兵器基本上成为装饰,健身器材化、儿童玩具化。而在他与二姥爷的交流中发现,“人为什么要发明兵器,兵器本身是战争中的杀伤性武器,有调节人类社会的作用,跟人的命运有直接的关系,以前兵器是跟神器一样来供奉。”
徐皓峰把兵器看得很重,正因如此,徐皓峰的武打片就不能做得像戏曲舞台一样,“无效地打来打去,拼一个姿势的好看。我是一定要表现武打的威力。”
合作大师:抱着学习的心态
徐皓峰和王家卫、陈凯歌合作过。聊起这方面的事情,他表现谦虚,“大导演主意多,他们有很多的想法。我觉得这才是跟他们做联合编剧的乐趣所在。我学电影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代表华语电影的高度。合作的时候,我更多抱着学习的心态。”
《一代宗师》故事由王家卫、徐皓峰、邹静之3人原创出来,徐皓峰最开始担任武术顾问的工作,但电影计划非常庞大,越拍越久,王家卫就让他加进来做编剧。
和陈凯歌的合作更为简单,做为《道士下山》的原著作者,徐皓峰只是把作品交给导演,“由他做自己的发挥,编剧也没有给意见,完全不参与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