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编剧赵冬苓因作品创意向上影集团“讨说法”
- 北京晚报
一年一度的电影剧作评选“中国影协杯”上周在京揭晓,《西藏天空》、《全民目击》、《中国合伙人》、《警察故事》等被评为2013年度优秀电影剧作。首次担任电影编剧的著名作家阿来上台领奖时表示,感谢《西藏天空》前几稿剧本作者付出的努力,“尽管他们没有最终走向成功”。阿来一席话令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后经记者了解,阿来之所以这么说背后确有隐情。因为就在上月底,曾获金鸡奖、飞天奖最佳编剧的赵冬苓指责《西藏天空》使用了她第一稿剧本的核心创意和人物关系,她正为此向出品方上影集团讨说法——
质疑
我的创意被谁拿走了
《西藏天空》4月15日在上海率先上映。4月25日,著名编剧赵冬苓发长微博质疑该片使用了她的核心创意和人物关系,自己却只在片尾被列为“剧本支持”,且名字还被署成“赵东苓”。
赵冬苓透露,2008年,她受邀创作一部名为《扎西德勒》的电影,并与电影局剧本中心签订了委托创作协议。她到西藏进行了采风,创作了一个贵族青年和一个农奴青年互为替身的故事,贵族少年格桑因为体弱多病,家里找来农奴少年扎西,改为格桑的名字送入寺庙,替他受苦、修行,两人命运纠缠,共同经历数十年的时代变迁,最终贵族格桑和农奴扎西都成了具有平等人格的人。她认为,这个核心的人物关系和创意是剧本成功的关键所在。
由于各种原因,影片拍摄一再延期,后来没了消息。直到十几天前,赵冬苓突然发现上影在宣传《西藏天空》,这才知道电影已经拍出来了,“见到海报我只能用呆若木鸡形容我当时的感觉。”赵冬苓说,她注意到电影的宣传海报上,贵族青年和农奴青年互为影子,剧情梗概也和自己的初稿相似。她还发现,阿来在一次采访中也承认,当他介入的时候,“两位男主角因为命运的驱使互为替身的情节已经大致有了”。
“上影在片尾给一个叫赵东苓的人和五六个编剧并列署名为剧本支持。赵东苓当然不是我,因此可以从法律上说上影并没有提到我。但我猜上影可能指的是我,全怪我名气太小,以至于和上影合作了多部电影,他们还是没弄对我的名字。”她也郁闷,“不明白剧本支持是什么职业?”
几经交涉,片方提出可以给她署“前期创意”,放在片尾。赵冬苓则提出了三条意见:第一,没什么前期或后期创意,创意就是创意;第二,要署在片头;第三,希望能得到上影一个道歉。她说她并不想要求经济补偿,只是希望知识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编剧这个群体得到更多的尊重。
与抄袭、剽窃等行为不同,赵冬苓认为她的这个案例在法律上也是盲区,“这件事带给我更大的困惑就是一个编剧如何保护自己的创意的问题,你写了一个剧本,和制片方签了合同,制片方完全可能把其中的创意和人物关系抽走,另做一个剧本,从而导致你原来的剧本不可再用,而你在法律上还挑不出毛病。这困局,如何解?”
回应
原主题基本被推翻了
拿过茅盾文学奖的阿来曾撂下狠话“一辈子都不会碰电影!”但他却为《西藏天空》破了戒。之所以破戒,是因为这个题材阿来特别喜欢。“我们确实没有特别好的关于西藏的表达,都说西藏神秘,我的写作就是破除这种神秘感,我写的小说是这样,我写的电影剧本也是这样。”
当天颁奖仪式一结束,记者独家采访到一直没有公开回应赵冬苓质疑的阿来。阿来透露,2009年上影就请他来写这个剧本,但他一点没犹豫就拒绝了。后来,每出一稿剧本,上影就请他“帮忙看看”。到了2012年,看了七个本子,提了很多意见之后,上影再次发出邀约:“你说了那么多意见,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就可以写成另外一个剧本。”就这样,阿来自称“莫名其妙地写了这个剧本,当然一旦开始写还是很认真”。
对于赵冬苓所说的核心人物关系,也就是片中贵族和农奴互为替身的故事,阿来认为,这可以说是创意,也可以说不是,因为生活当中就现实存在这样的故事。“过去西藏常有这样的情况,农奴不光是代替贵族出家,还代替上学。晚清、民国时候开始有新学校,但贵族子弟觉得上学多辛苦啊,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就派自己的下人替自己上学。片中提到的替出家,就是贵族自己不用付出修行的苦,但是可以得到修行的好处,也就是佛家说的福报。”
赵冬苓在微博中提到,她在西藏采风时,就已经确定了剧本的主题,“它不再是‘翻身农奴得解放’,而是‘人的解放’。”但阿来认为,他看到的原来几稿剧本都是在讲“翻身农奴得解放”,是他将这一主题推翻,上升到“人的解放”。
“原来的几稿剧本特别政治化、特别空洞,农奴一翻身,就来北京上大学,回去就当干部,就完了。”阿来回忆,有一年国庆节,电影局和上影找他谈剧本时,首先就提出要推翻原剧本的主题。
“过去讲阶级斗争,翻身农奴得解放,就是我们起来把他们打下去。”阿来认为,真正的解放,是对所有人的解放,“不光解放农奴,贵族也是,把他们从保守、自然的优越感之中解放出来,让其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身份。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取消了阶级身份,两个人各自奋斗,终于达成真正的平等。只有这样,大家心里的怨气才有可能慢慢消除,达成和解。”
延伸
阿来的剧本也被改了不少
之所以发誓“不碰电影”,是因为阿来觉得,作家可以保持自己创作的独立性跟完整性,但编剧不行,“中国人的合作方式有些时候有问题,本来有一句古语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中国人有三个诸葛亮在一起合成一个臭皮匠。一个编剧通过电影和电视实现自己的想法还是很困难,因为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导演会有他们的理解,制片方会有他们的要求,甚至演员也有他们的禀赋,所以最后我觉得这个剧本还是没有逃脱做减法的命运。”经过这次“侵权”风波,他也感慨电影界不同于文学界,“是个名利场”。
“电影出来之后,和我预想的还是不一样。”阿来看过影片的粗剪,感觉剧本被改了不少,有些线索没有拍全,有些因为审查被删了,“因为经费所限,本来剧本里贵族青年去了印度、瑞士,才对平等有所理解,但都没拍。”其中的改动,导演也没有和阿来沟通,他对此一笑置之:“现在电影界没有这个习惯。”好在阿来早有准备,前年就已经把剧本在《中国作家》发表了:“我担心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有个档案,省得将来说不清楚。”
现在,电影正式公映了,阿来甚至没敢去电影院看,“怕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他也不愿意再轻易尝试当编剧,“以后我会很谨慎,因为我之前发过誓,不碰电影,现在破了戒,再发誓也不好,一般情况不会接。”
有人认为《西藏天空》是主旋律电影,但阿来不这样理解:“我看电影,不管是类型片、商业片、文艺片、政治片,我从来不这样理解,我的心目当中从来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我自己写的话,不敢说是好电影,也得是尽量好的电影。”
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阿来认为有一种现象特别不好,“好多人在说话,都没有谈作品本身,都在谈市场,但对市场又没有真正的调查,文化和市场一结合,就是往下走。”他认为,中国电影想要良性发展,“还是要相信文学的力量。”
快评
中国编剧怎么左右受气
先是琼瑶“上书”指责于正抄袭,接着赵冬苓质疑《西藏天空》抽走自己的核心创意和人物关系,而后李碧华指责芦苇出版《霸王别姬》电影剧本涉嫌侵权……编剧间版权纠纷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发话题。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编剧究竟怎么了?
单就《西藏天空》的争议来看,按赵冬苓的观点,故事中贵族和农奴互为替身的人物关系是核心创意,但按照阿来的观点,这样的人物关系来源于生活,并非编剧原创,人人皆可用。若从法律角度来看,赵冬苓也承认,自己的案例不属于抄袭或剽窃,唯一能挑出毛病的恐怕就是署名问题。“我坚持认为,我和剧本中心签订的协议中我是编剧,当上影要改变我的署名的时候,他们应该通过合同方亦即剧本中心来和我协商、说明、沟通,而不是凭空又创造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剧本支持。”说到底,还是一个对编剧的尊重问题。
不仅是赵冬苓,阿来在采访中也提到,导演改剧本根本不需要和编剧沟通,这也是他不愿意当编剧的原因之一。连赵冬苓、阿来这样的著名编剧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中国编剧在行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样的现象也很愤慨。“在著作权法15条当中讲得很清楚,电影的版权归制片者所有,编剧享有独立使用作品的版权。但是现在你看,所有的海报都是导演作品,而真正的主权人编剧却没有署名。”不仅如此,剧本被演员、导演、制片方随意修改的现象也已经见怪不怪,“这全是违法的,编剧享有剧本的修改权和完整权。”作为一个编剧,王兴东很心疼那些“厚重的表达和文学的思考被矮化和丑化了”。
在维权同时,某些编剧的自律也是王兴东反复提到的。“中国影视圈最大特点就是原创疲软,做编剧不能抄袭剽窃,拼凑嫁接,要敢于自己去发现,永远把深入生活作为我们的必修之课,而不是照抄好莱坞和韩剧。”他认为,琼瑶告于正的案子对整个影视界意义重大,如果于正不受到法律严惩,今后抄袭之风会更加肆无忌惮。(记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