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金曲奖审美趣味连年下跌

  • 互联网  

每年其实无非都是如此,它放进去一两个你觉得还不错的,然后陪上一堆让你作呕的。金曲奖又到了挨骂的时候,是祸躲不过。不过今年倒是有人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说金曲奖是一个工业奖,它需要有赢家,不能空缺,不是一种绝对好与坏的评选。这样总结应有疏漏,可能与当事人原意有差别。但如此总结倒让人借着早已平淡无奇的金曲奖,想一些更远的话题。

曾经的资讯不发达,内地人通过电视,音乐产品以及金曲奖摸索对岸音乐工业的外貌。可它是一个工业奖项吗?绝对不是。何为工业奖项?美国的格莱美,奥斯卡都属于工业奖项,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是工业奖。欧洲的三大影展所颁发的奖项便不是工业奖,台湾的金马奖也不是。台湾金曲奖就更加不是。且先抛开主办方资质,单看谁有投票权,如何计算及确定入围或得奖名单,金曲奖和金马奖都走在同一条路上。它们都反应着某种趣味,甚于肩负行业标准。工业奖最后颁发给谁,是整个行业的大多数说了算。嘉奖哪一位导演,需要导演工会说了算。嘉奖哪一位制作人,也要有相应的群体来发声。

台湾的金曲奖和金马奖没有这样的机制。它们不是工业奖。与此同时,每一年请来不同的召集人,最后的赛果都在反应审美,阐述趣味。那么某一年,报名参赛的作品相形见绌时候,空缺并非奇事。十年余前,金曲奖就曾经让台语男演唱人空缺过一次。台下入围者的表情还历历在目。转念,摆在眼前的,是金曲奖连年下跌的审美趣味。跳水弧度陡峭,看得人气闷之余也不便评价。

明明每一年,金曲奖都邀请几十位业内业外的“资深”人士拟定最后的名单,偏偏就这么让人瞠目。表现优异的作品不能入围,尚可以用个人喜好来规避。大量烂作的入围,才让人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戏称,评审大概平时不听音乐,只靠唱片公司的通稿来了解整个行业。纵观多年名单,音乐好不好的确其次。有噱头的音乐入围与得奖机会极高。长此下去,歌手们很可能便误以为噱头与品质对等。

别说可能,且看这几年,华语歌手不都在这么发展吗?拼命在通稿里为自己巧立名目,拼命钻研出几条故弄玄虚的概念,加上一些词曲极其平庸的流行歌,乔装高深,还不如平庸的好听来得动人。或者来一些看似深情,却完全不知所云的歌词,歌手及作品便有了深入骨髓的细节体验,最后也就是几杯白开水混在好酒里面,就端上了台面。

退一步,这些烂作真的代表了台湾的行业标准吗?恐怕未必。今年的金曲奖名单,年度专辑,制作人,男女歌手都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绝对有佳作,只是台湾流行音乐精彩了这么多年,精华听得还不够多吗?怎么突然对白开水或者糟粕也如获至宝呢?这一张看似眼界开阔的入围名单,最后只会拉着两岸三地的文艺创作一起陆沉。到时见。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