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娱乐周刊:《舌尖》换了厨师坏了口味
- 互联网
也许是第一次的口味让观众觉得浓郁香辣,所以《舌尖上的中国2》端上餐桌的时候,观众对它的挑剔也增加了许多。但是既然换了厨师,口味的改变就不可避免,这样一桌本应是传递食物和人文传承的盛宴,却在煎炒烹炸之间逐渐褪去原本的真实鲜美,参杂了酸涩的口感。我的一位朋友在看过《舌尖2》后惋惜地发了一条微博,就写着四个字“用力过猛”。这个“猛”字,虽然简单,但却显现出了酸涩口感背后的奥秘,变味的《舌尖2》至少暴露出了现任厨师的几个问题:刀功太差,想切丝但是却切成了块;火候不到,味没深入却都浮在表面;根基太浅,野心勃勃想做成人文大餐,却连清粥小菜都没到位。
刀功浅薄,切入偏离
刀功,是厨师的入门基本。会做菜的,看他切菜就知道分寸,该成丝的绝不成片,该成块的绝不成丁。《舌尖2》在整体操作设计上,就像一个没入门的厨师,拿起刀来根本不知道是要切丝还是要切片,下刀之后就更是胡乱喀嚓,最后切出来一盘啥都不是的玩意儿。
在前作中,整个纪录片的设计方向是非常明晰的。既然名为《舌尖上的中国》,首先就明确了以美食为基本的准绳。当然放之以大到“中国”的定义,就少不得要讲述文化传承、人文变迁,但这都是在美食之后附着的内容。纪录片所承载的粗浅意味,只是用一道道美食佳肴来打通吃货们的任督二脉。至于内在的深层潜藏意义,则要以美食来传达,让观众自然去体味,同样是旁白,《舌尖1》的旁白更加含蓄收敛,通篇洋溢着一种欲扬实抑的大智慧。
《舌尖2》则不尽然,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它便开始了不知道切片还是切丝的不归路。本应该是从酥油蜂蜜这道美食入手,上达到一个少年对于家庭的责任(而这似乎跟表达食物迁徙的该篇主旨“脚步”又搭不上调),但是该篇导演却似乎觉得这不够过瘾,于是乎给观众展现一个徒手攀爬40米高树的过程,从这儿来看,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美食,而是要炫耀出一种煽情的人文效果。这种毛病一直围绕着《舌尖2》整个制作的过程,结果把一盘子菜炒成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玩意儿,也就不奇怪了。
火候不到,入味怪异
火候,决定了一道菜肴最终的味道。火大了,菜会焦糊,火小了,不易熟且难入味。《舌尖2》倒是没有用大火猛炒,而是一直在文火慢炖,但问题是,文火慢炖也得看是做什么菜,如果你什么菜都来文火慢炖,那菜味儿能入得去吗?
《舌尖2》最具争议的“家常”便是一道典型的没入味的菜,甚至在烹饪的食材的选择上,厨师都搞错了基本的内容。何谓“家常”?家,乃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人类集落因子,而常,则是常备和常有的简称。家常菜体现出的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游子情、父女爱、祖辈亲缘,往往就浓缩在一道极为简单的菜肴之中。方寸盘内,氤氲之上,浮现的是心的味道和爱的传承,这才是家常菜的意义。
而在《舌尖2》中,厨师选择了一道大菜食材来烹饪家常菜。提琴少女为圆梦音乐家,母亲辞职陪读离家五年从未回家,夫妻五年未见面,甚至连婆婆化疗都未曾回家一趟,一切只为女儿的音乐家梦想,导演美其名曰“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不惜背井离乡,这是中国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选择”。所谓的艰苦的背后,连起码的家庭伦常都背离了,这与“家常”有何关联?这与“家”又哪有一毛钱的关系?
也许是第一次的口味让观众觉得浓郁香辣,所以《舌尖上的中国2》端上餐桌的时候,观众对它的挑剔也增加了许多。但是既然换了厨师,口味的改变就不可避免,这样一桌本应是传递食物和人文传承的盛宴,却在煎炒烹炸之间逐渐褪去原本的真实鲜美,参杂了酸涩的口感。我的一位朋友在看过《舌尖2》后惋惜地发了一条微博,就写着四个字“用力过猛”。这个“猛”字,虽然简单,但却显现出了酸涩口感背后的奥秘,变味的《舌尖2》至少暴露出了现任厨师的几个问题:刀功太差,想切丝但是却切成了块;火候不到,味没深入却都浮在表面;根基太浅,野心勃勃想做成人文大餐,却连清粥小菜都没到位。
根基虚浮,无法入情
做好一道菜,刀功火候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是什么菜,都少不了一个魂的炼入,少了这种根基,菜无非就是菜,它算不上什么文化。野心勃勃的《舌尖2》,上来的态度就表明了它想成为一种人文上的狂欢,忽略了美食,忽略了灵魂的载体,甚至连创作者自己都提醒观众“别以为这是一个美食节目”,那请问你们要做的是什么呢?不是《舌尖上的中国》,难道是《舌尖上的苦逼》吗?
我们不去深究那些所谓的“致敬画面”,中国的影视有太多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就算到了相对干净的纪录片界,遇到《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香饽饽,急功近利者的心态照样没什么稀奇的。但是,纪录片之于影视剧,真实是它最原始的灵魂,一旦失去了真实,它将什么都不存在。所谓的纪录,纪录的不管是美食,还是人生,它都不能是戏剧加工的元素,只能是原始天成的粗糙。所以网上出现了对于藏族少年白马徒手攀爬的根本不是40米的那棵树的质疑,内容精细到树的种类以及与BBC纪录片的细节对比,来证明这次所谓的“致敬”,只不过是一场东施效颦的闹剧;而仅用1/8秒就可以钓上一条跳跳鱼的绝世高手,也根本不是片中的杨世橹,而是另有其人……
总之,失去了真实的纪录片,它的原始价值,就连一部最烂的影视剧也比不上。
最后跟大家说一个可能跑题的小故事。我家原来门口有一个卖米粉的小店,汤汁都是现熬的,盖码也是每天就炒够量,绝不过夜,汤汁浓郁、盖码香鲜、米粉劲道。所以,一个只有三张桌子的小店,每天基本都是客满,多的时候,客人宁可站着吃也不愿去别家。后来,这家店扩大经营了,内容也丰富了,但是汤汁不现熬了,盖码卖不光的也要留过夜了,客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说嘛,体制大了,分餐的就多了,想要保持原来的味道,也就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