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颇具工笔的烧脑片
- 互联网
烧脑大片往往有两种隐患,对高智商的观众来说,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能拍出所谓烧脑大片,对习惯了感官快感的大多数看官来说,又可能压根不想劳神伤 那脑筋,所以烧脑大片一直是我们电影人望而却步的禁地。陈正道新作《催眠大师》算不上是最顶级的烧脑大片,但担负起烧脑片的盛名还是绰绰有余的,并在一定 程度上填补了国产片在这一领域的类型缺憾。
从文本结构看《催眠大师》,构架并不繁复,一位艺高人骄狂的催眠大师遭遇了一位难搞的美腿顾客,主线场景基本没有离开过催眠大师的办公室,所以 它除了是个电影脚本,似乎也非常适合话剧舞台。这样的人物关系和情景安排制片人再喜欢不过了,因为不仅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拍摄开支,连转景的麻烦都能省尽 省。但这对导演却是高难度课题,不仅要在有限空间一展人物之间微妙的博弈,对镜头的调度和节奏的掌控要求也颇高。当然,对于市场来说,《催眠大师》还要保 持商业大片的卖相,因此在制作上也不得马虎了事,特技、美术和灯光上都得让看官们找到厚重的质感。
徐峥自打在《嘻游记》上映期公开向观众致歉,并保证再也不接烂片后,除了《搞定岳父大人》之外他基本做到了,而且审度剧本的眼光也越来越刁,从 打下手的《春娇与志明》到《一夜惊喜》,从亲手执导的《泰囧》到雪藏三年的《无人区》,又从《摩登年代》到如今的《催眠大师》,徐峥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 越厚实。对莫文蔚来说,《催眠大师》给她的表演空间更是弥足珍贵,自打她上世纪90年代声名鹊起之后,进入本世纪十余年除了《老港正传》尚可,再未遇见可 称之为代表作的剧本,《催眠大师》虽不足以让她圆影后梦,但至少让厚爱她的观众看到,那个实力派的莫文蔚终于又回来了。
导演陈正道2005年凭借处女作《宅变》受到业界认可,此后《盛夏光年》口碑也不错,但转攻内地的《幸福额度》和《101次求婚》均掉进了功利 的窨井,评价急转直下。他在电影圈转悠了近十年之后,《催眠大师》终于又回到了他处女作时代最擅长的悬疑构架上。影片剧本扎实,表演调度张弛有度,悬疑的 节奏铺陈步步为营,营造的催眠镜像层层叠加,反转的结局更是出人预料,全篇颇具工笔。美中不足是篇末过于担心观众看不明白,反转后解读过多,其实完全没必 要,也低估了当代观众,点到即止和留白处理会更高明,且可带动观众猜测和二度创作。
《催眠大师》还是一部非常不便做影评的电影,它的精妙之处除了工笔式的人物心理的雕刻,更在于它最后的大反转,而这种反转完全不宜剧透的,一旦遭遇剧透,那故事前边的精心铺陈就如千里大堤毁于蚁穴。
对弈精彩演技撑场
首先,我得承认,《催眠大师》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已经算得上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悬疑佳作了。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节奏编排,它都做到了出色,特别是极富压抑感的镜头运用,以及足够贴合剧情的背景音乐,都看得出用心所在。
片中出现的人物本就不多,更让影片成为主演徐峥、莫文蔚的“二人转”。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这么一场关于催眠的精彩对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整个电影就是靠这两个人撑起来的。这是对演技的最大考验,好在,二人都交出了堪称完美的答卷,也让故事在前三分之二都显得饱满充实,完成度高到令人惊艳的 程度。如果不是在最后的剧情反转部分,也就是整个谜团即将真相大白时露了怯,或许这部作品还能达到更完美的程度。可是,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影片却显现 出一种强弩之末的架势,近乎烂俗的结局设计,轻易就把故事拖入到最平庸的行列中去了。
这么个结果,既有些出乎意料,细细想过后,又在情理当中。影片的主创人员,似乎太想讲好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以至于发力过猛,在一部题材本够赚 人眼球的悬疑片中,硬是加入了恐怖片、惊悚片甚至是文艺片的太多桥段,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原本的悬疑色彩被极大冲淡,其他类型片的成分又不足以支撑起剧 情的需要,突兀和跳帧感随处可见,不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所削弱,观众看着也极其别扭,这个感觉真的不爽。
再有什么值得吐槽的,就是《催眠大师》在单一类型片上的先天不足了。影片主打悬疑类型,却没能给足分量,好多段落都有拼凑的感觉。悬疑片的通常 做法,就是无论剧情、细节还是人物设计上,都要尽可能跳脱出观众的经验判断,至少也要转上几个弯,才能让观众看着觉得爽。在这一点上,《催眠大师》只做到 了两次反转,难免有偷懒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