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力量理顺教育机制 破解"硕士粉"之惑
追本溯源,不难发现这背后潜藏的体制机制弊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精神同样适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当前,包括研究生教育资源在内的高等教育资源,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人才需求严重错配。作为一个由低端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转型的国家,主要人才需求应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虽然不断提高,培养模式却仍沿袭多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造成大量无实际工作技能的毕业生流入人才市场,普及率越高、毕业生越多,就业就越难。而精英教育模式和社会对"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又使这些毕业生往往期待较高,因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和几乎年年重演的"招工难"。
要想解开这个结,一方面要改革高等教育模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非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高级、中级和普通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将科研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培养分开。当前已广泛推开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技术型硕士培养试点,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尤其是一些一般高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应当进一步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摆脱精英教育的潜意识影响,锤炼自身的实际技能,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的补助力度,减轻这些毕业生的生存压力和就业期待值。
制度层面的改变已然开始。2013年2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提出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机制,研究生再也不能"白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完善的奖助金机制,以激励研究生自我发展,合理引导职业选择。
笔者看来,研究生教育惟有回归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本质,才可卸下现在它身上承载的过多期待。而研究生教育要想回归本源,就要让市场更加充分地参与教育资源配置,形成适合当前阶段经济发展特征,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的完善体系,是为逐渐改变当前"惟学历论"的传统观念和一个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治本之策。当市场选择的观念深入人心,研究生教育回归学术,研究生成为一种普通的人生选择,"硕士"和"粉"放在一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