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部分景区与村民“争利” 发展困难

  • 南方都市报  

飞沙滩所在的飞沙村,被村民闲置的渔船。

随着近年来旅游热的兴起,旅游成了很多地方眼中的“摇钱树”,各式各样主打自然资源或风俗人文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在珠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但由于开发模式的不同,这些旅游景区如今命运迥异,有的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真正成了地方政府和村民的“摇钱树”;有的则陷入了与当地村民利益纠纷的泥沼,那些不满足于只充当“看客”的村民走向了景区的对立面,堵路、上访,自建山寨景区截客的闹剧频频上演,景区焦头烂额,自身发展亦举步维艰。前者如斗门耕管村、莲江村;后者有高栏港飞沙滩和斗门灯笼沙。

为什么有的景区能赢得当地民众支持,有的则成了一点即着的“火药桶”,让地方政府感到棘手的“烫手山芋”?那些反对景区的村民又有怎样的诉求?南都记者连日来以上述四个珠海颇具知名度的景区为样本,试图剖析背后的原因。

飞沙滩:景区村民邻里宿怨难解

珠海飞沙滩度假区门口,40多名愤怒的飞沙村村民涌上路面,设置路障,并打出抗议横幅,度假区内两百多名游客被困,焦灼地向警方求助,度假区外数百台车辆拥堵在一起,最终不得不打道回府。这一幕发生于2009年5月1日,飞沙村与飞沙滩这对老邻居的“宿怨”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时至今日,公开的对抗仍在继续。用飞沙村支部委员苏新洪的话说,这些年来,村民反对度假区的动作不断,因为担心犯法,堵路这样的大动作这几年没了,但小动作从未间断,村民还自行开发了沙滩,虽然没有资质,也截留了些游客。

景区村成了全镇最穷的村

飞沙村地处珠海高栏港东南角,与飞沙滩相隔仅一百多米,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们见证了飞沙滩从一个不毛之地迅速崛起为珠三角闻名遐迩的“珠海十景”之一,每年进出度假区的游客如潮,就像是一条财富之河,在村庄门口的两车道公路上涌动,但在不少村民眼中,村庄多年来就只是个看客,并未受益,如今依然维持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面貌:大部分是两三层的砖瓦房,红色的砖块没有任何修饰,裸露出凹凸不平的表面,与珠海郊区农村常见的五六层,乃至七八层的村屋相比显得很寒碜。

一名曾参与堵路的村民振振有词,称农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多年来,飞沙村村民一直靠出海捕鱼为生,但这些年近海水质受到影响,加上长期捕捞,渔获越来越少,村民收入反而在下降,飞沙滩是村里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南水镇政府却交给企业来经营,多年来并没有给飞沙村带来什么实惠,近几年周边的村庄因为地理位置更好,依靠工业或是征地陆续富了起来,自然资源最好的飞沙村如今反而成了整个南水镇最穷的村,很多村民都不满,“我们也希望引起政府重视”。

飞沙村支部委员苏新洪介绍,大约1992年,南水镇因为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决定开发飞沙滩旅游资源,最初飞沙滩度假区由南水镇下辖的一家国有企业经营,1998年底转为私营,由山西一家企业接手管理至今。

飞沙村村主任苏贤说,由于飞沙村位置不好,缺乏致富门路,南水镇政府决定开发飞沙滩度假区时,也有通过度假区带动飞沙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初衷,当时在镇政府与村里签订的合同中曾约定,飞沙滩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拿出十分之一返回给飞沙村,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由于度假区反对,镇政府后来改成了每年固定分配6.5万元给村集体。

“我们村有200多户人一千多个村民,平摊下来每个人只能分到60多块钱,飞沙滩开发了这么多年,对于我们村完全一点帮助都没有。”苏贤说,2009年的那次堵路,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因为村民不满飞沙滩给的分成太少,堵路事件之后,南水镇政府才将分红的数目提高到了20万,这笔钱还是镇政府给的,与度假区一点关系都没有。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